Posts in RAW Feature
異鄉生活的此時彼刻 專訪2023徠卡奧斯卡·巴納克獎新人獎得主樂子毅

作為90後的攝影師的樂子毅,自2020年10月開始創作這組LOBA獲獎作品系列《此時,彼時》,在福建出生的他,當時因工作關係搬到杭州,在企業環境中面對日復一日的工作,很快便心生厭倦,而生活對自己拋來的石頭,偶而也會成會轉化的契機。樂子毅以在為異鄉人的身份,開始為自己所屬的這一代人創作這一系列肖像作品,並把此企劃從微博開展。在杭州工作的同時,樂子毅透過網絡平台找到了一班對他以「異鄉生活」為題感興趣的異鄉群體,並發現這些擺拍相片折射出他的自我懷疑,疏離感和日益加重的空虛感,創作的思緒及由自身出發的感受發酵成為《此時,彼時》這一系列肖像,展現著一代人對個人發展和社會認同的追尋。

Read More
RAW FeatureCammy LEE
Kevin Leung 以照片蒸餾出這座城市的溫度

本地90後攝影師梁正灝(Kevin Leung )手執鏡頭捕捉香港的城市景像,以隨行留影的節奏及多變的角度,記錄市內的人煙景像,及他們當中所經歷的點滴,他的作品,強調著城內的溫度。在盛夏的夜裡,筆者前往了Kevin位於上環arthome藝術家筆辦的首個個人展覽《在這座城市散策的藍調》,在展覽中與他稍作淺談他這系列的理念,而與他的訪談亦約在晚夏的早上。

Read More
梁基爵 不完整的完整

整個《九重奏》,用不完整的東西拼合成一個完整的作品,裡面很多素材都是梁基爵覺得不完整的東西,或者將完整的東西拆開,用拆開的方式呈現。他表示對於他來說表達的聲音不止是聽到的,還有很多見到的、摸到的,都是他的聲音表達的一部分,所以很自然往這條創作路的方向走。

Read More
Edna Yau Aurum初心藝術

在後疫情時代,藝文活動就如潛藏隱蔽處的暗花,靜候機會,紛紛緩緩綻放。散落四周的都市漫遊者,就如沉寂良久的棉絮,只要一碰觸藝術養分之風,便讓靈魂放飛出走。

在較早前雨粉漫天的冬天,香港置地文華東方酒店舉行的現當代藝術展,筆者與在去年成立的藝術創意社群aurum 的創辦人Edna Yau首次見面。頂著俐落的黑短髮的她,穿著寬鬆的素色衣服,與身邊的觀者熱切地交流當時在場內展出、由Earthworks(Marcus Yau &Oratai Taechamahaphant)創作的畫作。

Read More
RAW FeatureCammy LEE
Kacey Ko 無何有之鄉

心若沒有所歸,到哪裡都是流浪。穿梭在石屎森林下的橫街小巷,情緒隨日常流動而起伏,肩上背負的,有各種無形的責任。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藝術家Kacey Ko,她的作品充斥著色彩斑斕及和諧的色彩構圖,近乎是抽象藝術,營造出緩慢的節奏,亦介乎在童話和理想境域之間游走。在交談期間,才發現她當初下筆繪畫在會場展出的《願.圓融》系列,,是為了讓身邊朋友能透過她繪畫的國度,思緒能夠漫遊遠方,來一場視覺旅行。

Read More
RAW FeatureCammy LEE
chaussette b. 撥霧見日

在人生路途中跌跌撞撞,在存在的過程中我們也許曾面對想掙脫各種癮頭枷鎖的經歷,想要重奪生命的自主權。這些癮頭可能是酒精、箊草、網絡、甜食等等,淺酣怡情的道理大家都懂,言而深陷其中便會受其控制,嚴重者更會影響日常生活。現於長洲舉行、法國五月其中一個展覽活動「San Brume|撥霧見日」,作品系列正正是居港法籍藝術家chaussette b.以藝術介入她控制酒精攝取的旅程,透過藝術隱喻,以畫作、刺繡、攝影繪畫等載體,引領觀者踏入她在酒精與清醒之間的反思。筆者在剛過去的週六,前往chaussette b.位於長洲具五十年歷史的房子的工作室,參觀展覽同時與她進行訪問,了解她的創作觀點與旅程。

Read More
RAW FeatureCammy LEE
Alessia Bonadonna 生活即藝術

居港德籍藝術家Alessia Bonadonna亦切身地感受到這大環境底下的喜與愁,在去年晚秋從比利時返港後,因應港府當時政策而於酒店隔離14天,Alessia把在這14天的情緒轉換與反思投射在藝術創作中,完成《#Quarantinebutmakeitart》系列。《#Quarantinebutmakeitart》的創作原材料為隔離14天中酒店送餐的紙袋,Alessia在當中84個紙袋上揮毫,作為處理隔離期間經歷的情緒的畫布,同時思考隔離期間所製造的浪費,以及賦予廢物新的意義。

Read More
Wilson Lee 平和小日子

年歲過去,在經歷魯莽又輕狂的青春歲月,那滂沱大雨的晚上、那日麗風和的早晨、那狂風浪起的山頭、那日落暈染的黃昏,美好而真實的回憶晾曬在腦海裡,而在邁步往前的同時,愈發珍惜平實的小日子。甫打開90後本地攝影師Wilson Lee(李偉信)的作品圖輯,迎面而來拂過的是柔和順滑的晝風,相片抹上帶藍而粉嫩的色調,看起來就是舒服、平和的感覺。筆者在上月下旬與他作訪問,談談他的攝影歷程與追求。

Read More
Antoine Gaussin 分離飛行線

人與人的相遇,就像兩條本是並排而行的平行線,繼而慢慢有所交錯,兩條平行線相遇時,所產生的火花,是耀眼而讓人著迷,然而這種火花終會燃燒殆盡,相遇的幾何平行線,烙下回憶的痕跡後,而終會返回原本軌道,繼續運行。把這種微妙的現象發揮至極致的,可說是每天上演相遇與分離的機場,然而當我們從上帝的視覺去俯瞰這個場景,會有何種感想?

Read More
Sasha Flamboyant 玩味炸彈

行走在都市當中,環顧四野盡是美麗而不實的宣傳廣告,在大廈林立的天際散落推廣成功、快樂、善美的的生活,少不免會讓人有種審美疲勞。一場疫症,讓我們的生活圈像是少了點激情與派對,在限聚令與維持生活之間周旋,空氣中氳成一縷縷枯燥的輕煙。居於香港的時尚造型師Sasha Flamboyant,就決意在中環卑利街投下一枚玩味炸彈。

Read More
Astrid Verhoef 無人知曉的空間

台灣歌星田馥甄(Hebe Tien)月初推出全新專輯《無人知曉》,黑白封面照似是向觀者/聽眾發問。這輯作品是由荷蘭藝術攝影師Astrid Verhoe操刀。Astrid的作品往往有超現實的意味,看得出她嘗試將現實脫離背景,將熟悉的事物帶入陌生的風景,並賦予其可視化的另類外觀。適逢這個機會,Project RAW訪問了Astrid,大談她的攝影觀感和拍攝《無人知曉》的經歷。

Read More
Elaine Li – 不止瞬息的潮流

Instagram在2010年面世以來便席捲全球,基本上成為都市人的日常。構圖精美的相片,簡單易用的介面,讓它一直置於全球最常用的手機應用程式之一。一到假日,人們便紛紛前往各個「Instagramable Spot」拍照打卡,讓人蔚為奇觀。筆者邀來可謂透過Instagram「冒起」的香港攝影師Elaine Li,大談她的攝影、藝術旅程。

Read More
Nick Brandt 繼承塵埃

地球病了,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全球確診人數達30萬人,各國也施行各種「鎖國措施」以救國,網絡上亦吹奏「留在家中」以減緩病毒蔓延。另一方面,澳洲山火自去年九月爆發至今,已造成多達五億動物葬身火海。姑勿論這一切是天災抑或人禍,地球正在上演各種不同的生態災難是不爭的事實:病毒肆虐、「地球之肺」巴西亞馬遜雨林遭大火肆虐、珊瑚礁白化危機、阿拉斯加冰河消融……處處瘡痍。面對種種危機,各人有其應對方法,針對野生動物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英國攝影師 Nick Brandt 以一輯《Inherit The Dust》回應。

Read More
Randy Van DerStarren 導出自己的最佳電影

加拿大攝影師Randy Van DerStarren在《Take Your Seat》攝影企劃當中,以一張導演椅比喻邀請(Invitation)和挑戰(Challenge)兩個意思。「你就是自己的導演,可以決定人生的場景,從不同的挑戰中找到自己開心的生活方式,指導自己未來的方向。」

Read More
Sergey Melnitchenko 夜與晝的聲色日常

與Sergey Melnitchenko的緣分,由記憶的路軌漫延至2017年Paris Photo,其時他憑著在中國東莞夜店後台拍攝的照片《Behind The Scenes》,榮獲該年度Leica Oskar Barnack Newcomer Award。睽違兩年,Sergey帶著同系列11張的彩色照片,加上他以境外人的視野在中國街頭漫遊拍下77張的黑白作品,於香港的f22攝影空間以《晚9朝5》為題展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