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攝影師Austin Bell於2019年展開對籃球場的拍攝項目,結集於新書《Shooting Hoops-All 2,549 Basketball Courts in Hong Kong!》他的拍攝過程包括無數次的尋訪和140天的拍攝,拍攝了40,000多張照片,最終記錄了2,549個籃球場。
Read More每個攝影師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從菲林膠片的時代,進化成高端的數碼時代。然而,即使生活在數碼時代,藝術卻總能以意想不到的媒介呈現,記錄時代的變遷。森山大道將他最近的作品從膠片攝影轉向絲網印刷,這是當代藝術界中常見的介質交流形式。
Read More整個《九重奏》,用不完整的東西拼合成一個完整的作品,裡面很多素材都是梁基爵覺得不完整的東西,或者將完整的東西拆開,用拆開的方式呈現。他表示對於他來說表達的聲音不止是聽到的,還有很多見到的、摸到的,都是他的聲音表達的一部分,所以很自然往這條創作路的方向走。
Read More難得集合多位不同國籍的攝影師,結合他們對香港的愛,成就這個經歷半世紀春夏秋冬的展覽。無論社會怎麼變遷,攝影師總有方法記錄低最真實的一刻。按下快門的一剎那,不知不覺成為歷史,這些照片的存在也讓後人穿越從前,感受當年的繁華盛世。
Read More攝影師Palani Mohan表示:「縱然香港與魯卜哈利沙漠看似是全然不同的地方,但卻同樣以各式的形狀、色調,種種細節裡勾劃出安然靜謐的面貌,讓我忍不住被其吸引,在廣闊無邊的畫布上凝住動人瞬間。」
Read More本地影像藝術家黃海輝Chris 表示這些相片全部都是橫式拍攝,但是視察了展覽場地,他決定作一個大膽的決定:把所有相片裁至直式相片展覽。那種有點殘舊的感覺跟小黃車相片的主題相映成趣,更加突出那種被遺棄的孤獨感。
Read More有人說,溫柔是最大的武器。用溫柔的筆觸以最簡單的角度去整合現實,才是最強大的力量。筆者在網上看到了插畫師InkSundae的作品,發現他非常關心香港的局勢,以非血腥的繪畫記錄2019年的香港。
Read More「在二十世紀的餘下數年,自由正洋溢於空氣中!」或許每個藝術家都有一種預知能力,而1989年在世界上確實有很多大事發生,已故荷蘭攝影大師Ed Van Der Elsken就像一個預言家般預視了香港的命運。這些照片之所以珍貴,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城市的急促發展,照片裡面的香港已不復再,我們只能靠著攝影師來帶我們回到那些年的小漁港。
Read More在香港這個對同性戀還未完全開放的城市,或許透過Mar Sáez 這些照片可以告訴大家,戀人之間的愛,其實沒有性別之分,只要存在愛就可以戰勝一切難關和目光。
Read More很多人都說,當代藝術是指現正被創造出來的藝術,沒有甚麼藝術的理論,也可以用最簡單直率的表達方式,去呈現活著的人的藝術,成為社會的一面鏡子。我們不難在這些當代藝術作品裡發現許多實驗性的題材,在沒有框架之下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Read More加拿大攝影師Randy Van DerStarren在《Take Your Seat》攝影企劃當中,以一張導演椅比喻邀請(Invitation)和挑戰(Challenge)兩個意思。「你就是自己的導演,可以決定人生的場景,從不同的挑戰中找到自己開心的生活方式,指導自己未來的方向。」
Read More來到波蘭攝影師Bogdan Konopka的展覽,一切是這麼的平靜。 隨著今天的數字技術,我們無法再現傳統銀色印刷品所允許的質量,所以能夠親眼看到和感受這些似乎來自過去的手工印花之美是別有一番樂趣。
Read More
烏克蘭攝影師Sergey Melnitchenko在2015年至2017年間做出了一個實驗性的攝影企劃。他以外國人的身分游走在中國的夜店和街頭,作為其中的局內人用細膩的觸覺去捕捉身邊各個轉眼即逝的瞬間,呈現夜色間最真實的日常。
Read More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的高級講師麥盛豐(Vincent) 說,當初Wing展示相片給他們看的時候,他們對地鐵這張很有感覺,幾乎立即想到要怎樣做 。他認為,技術上做得好的同學,有時候會想得太刻板,忽略了藝術創作最核心Creative Idea,因此想透過與藝術家聯乘計畫改變同學的表達技巧。
Read More春季的亞洲當代藝術展(Asia Contemporary Art Show) 即將在3月29日至4月1日假港麗酒店舉行 ,除了藝術品本身欣賞指數很高之外,房間內的陳設也是一種空間藝術。每間畫廊都希望用最舒服的陳設去配合藝術品本身的高度,從而吸引更多人停留及欣賞,更重要的是觀眾有機會跟藝術家作面對面的交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