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k Brandt 繼承塵埃

地球病了,新型冠狀病毒席捲全球,全球確診人數達30萬人,各國也施行各種「鎖國措施」以救國,網絡上亦吹奏「留在家中」以減緩病毒蔓延。另一方面,澳洲山火自去年九月爆發至今,已造成多達五億動物葬身火海。姑勿論這一切是天災抑或人禍,地球正在上演各種不同的生態災難是不爭的事實:病毒肆虐、「地球之肺」巴西亞馬遜雨林遭大火肆虐、珊瑚礁白化危機、阿拉斯加冰河消融……處處瘡痍。面對種種危機,各人有其應對方法,針對野生動物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英國攝影師 Nick Brandt 以一輯《Inherit The Dust》回應。

Read More
荷蘭攝影大師Ed Van Der Elsken 老香港的預言書

「在二十世紀的餘下數年,自由正洋溢於空氣中!」或許每個藝術家都有一種預知能力,而1989年在世界上確實有很多大事發生,已故荷蘭攝影大師Ed Van Der Elsken就像一個預言家般預視了香港的命運。這些照片之所以珍貴,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城市的急促發展,照片裡面的香港已不復再,我們只能靠著攝影師來帶我們回到那些年的小漁港。

Read More
第十五屆亞洲當代藝術展 體驗藝術新時代

很多人都說,當代藝術是指現正被創造出來的藝術,沒有甚麼藝術的理論,也可以用最簡單直率的表達方式,去呈現活著的人的藝術,成為社會的一面鏡子。我們不難在這些當代藝術作品裡發現許多實驗性的題材,在沒有框架之下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Read More
Alexis Ip X Stefan Irvine 重構香港.各自修行

《重構 RECONSTRUCT》是一場展示兩位藝術家以重組照片創作的展覽;一位通過復古手法、而另一位通過數碼技術去創作:葉家偉以3D「Fotomo」拼貼創作而聞名,手工剪裁出香港街頭場景的攝影立體作品;而Stefan Irvine不斷擴展的攝影系列《最後的唐樓 The Last Tong Lau》則通過數碼後製將眾多影像重新拼接,無縫地創作並體現出一種超真實而同時又超現實的作品。

Read More
Randy Van DerStarren 導出自己的最佳電影

加拿大攝影師Randy Van DerStarren在《Take Your Seat》攝影企劃當中,以一張導演椅比喻邀請(Invitation)和挑戰(Challenge)兩個意思。「你就是自己的導演,可以決定人生的場景,從不同的挑戰中找到自己開心的生活方式,指導自己未來的方向。」

Read More
Sergey Melnitchenko 夜與晝的聲色日常

與Sergey Melnitchenko的緣分,由記憶的路軌漫延至2017年Paris Photo,其時他憑著在中國東莞夜店後台拍攝的照片《Behind The Scenes》,榮獲該年度Leica Oskar Barnack Newcomer Award。睽違兩年,Sergey帶著同系列11張的彩色照片,加上他以境外人的視野在中國街頭漫遊拍下77張的黑白作品,於香港的f22攝影空間以《晚9朝5》為題展出。

Read More
Romain Jacquet-Lagrèze《城市詩意》編織時間的詩歌

或許Romain比起許多香港人更熱衷於本地⽂化,而且他很自然地選取了最合適自己的方法去學習中文-以相機與語⾔互動;他日復日拍下數百數千張大廈樓宇及街道店鋪上的中文字體,以視覺取締了對文字的理解,以感覺及美學作為先決,成就出他最新的攝影系列《城市詩意》(City Poetry)。「我認為日漸的磨損,反而令店鋪招牌字體轉化為更深層次的事物。腐蝕的痕跡為它們增添另一層意義;它們不再僅僅是牆上的名字,而變成了時間的詩歌。」Romain道。

Read More
Sylvio Perlstein收藏展《奮鬥不息》五十年珍藏一覽無遺

首次於亞洲展出由收藏家Sylvio Perlstein展示五十多年來珍藏的作品,以《奮鬥不息》(A Luta Continua)為題,造就出具強烈個人風格的私人收藏展覽。藏品記錄了二十世紀藝術的發展進程,當中更包括12件Man Ray不同時期的創作原相。《奮鬥不息》展示的不止是藝術家的作品,同時亦宣告出藝術鑑賞及收藏,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Read More
《Hariban Award》 跟京都職人學習珂羅版

由擁有超過130年歴史的珂羅版印刷出版公司「便利堂」開辦,2019年度《Hariban Award》迎來第六屆,由4月開始至6月底正在公開募集黑白攝影作品。大獎得獎者可與便利堂的珂羅版專業職人們共同製作8張珂羅版作品,並在翌年春天4月期間在京都舉行個展,是攝影創作人展示作品的千載難逢機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