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L X Jeremy.C 公屋、哲學、對談篇

©Jeremy Cheung

©Jeremy Cheung

©Jeremy Cheung -《路邊的哲學家》

©Jeremy Cheung -《路邊的哲學家》

當香港國際攝影節徵召衛星展覽的參展人時,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主理人William Leung及香港攝影師Jeremy Cheung還素未謀面,但原來這兩位從心熱愛香港的攝影師,一直都有留意對方的作品,但只差一個緣份正式會面。當他們收到攝影節通知後,緣份便衍生出於香港誠品的聯展:Jeremy的《路邊的哲學家》x William的《空中的日常》,前者Jeremy捕捉香港街頭日常,再配以相中人身穿同品牌的警世口號T恤,建構出獨特的城市風景。後者William以90度視角眺望屋邨晾曬文化,從風中擺柳的衣物被單賦予公共屋邨生命力。

©William Leung - 《空中的日常》

©William Leung - 《空中的日常》



兩位對創作的理念及背後故事,大家可以細閱Project RAW為他們作的詳細專訪,而是次訪問特設一個對談環節,希望從William 及Jeremy 眼中出發,互相訪問對方。到底這兩位同樣熱愛香港攜手舉辦聯展的創作人,會想了解對方甚麼?
(W = William Leung  ,J = Jeremy Cheung)

W:人可創造潮流,但亦會被潮流影響,你又有被潮流影響到創作的方向嗎?

J:其實我覺得不需要太刻意避開潮流,所謂追隨潮流,除非你對自身缺乏信心,要用潮流去証明自己的存在,那就本沒倒置。正如我一開始接觸攝影亦是因集體回憶的風潮所致,亦造就了我喜歡的主題風格;另一個例子是Instagram興起,影響當今香港的攝影文化,每個人都會到所謂的打卡位拍攝,彷彿人云亦云。但我仍然覺得不能斷定潮流影響是好是壞,因為潮流可以是一顆種子,假以時日把當初追隨的潮流轉化為自己的分支,同時堅持初衷,就會建立出自己風格。

©Jeremy Cheung - Jeremy很喜歡菲林重曝,令一場簡單的拍攝更有趣:「我會以自己風格去作重曝,以不經修飾的一刻或人民活動 ,配合就地取材的原材料如文字、紙皮石、建築物剪影或植物去發掘更多可能性的畫面。」

©Jeremy Cheung - Jeremy很喜歡菲林重曝,令一場簡單的拍攝更有趣:「我會以自己風格去作重曝,以不經修飾的一刻或人民活動 ,配合就地取材的原材料如文字、紙皮石、建築物剪影或植物去發掘更多可能性的畫面。」

W:你有時候會忘記初衷嗎?

J:嗯……我會認為初衷其實不需要100%捍衛,因為有時人生會遇上不同經歷,而經歷會影響你的風格及思維,甚至令你觀察的角度亦有所不同,所以隨著成長,可能跟一開始的初衷有不同,但不代表你背棄了自己初衷,反而是一種演化,只是用了另一種表達手法及方式去呈現出來。

©William Leung - 「其實我拍攝的不是『作品』,而是記錄一個時間……我想記錄一些細微轉變。」William以屋邨油漆為例,就算同一角度同一位置,十年前後的用色亦有所改變,喜歡屋邨的他不單是喜愛,而會更進一步了解公共屋邨的運作。

©William Leung - 「其實我拍攝的不是『作品』,而是記錄一個時間……我想記錄一些細微轉變。」William以屋邨油漆為例,就算同一角度同一位置,十年前後的用色亦有所改變,喜歡屋邨的他不單是喜愛,而會更進一步了解公共屋邨的運作。

 J:聽聞William很喜歡香港電視文化,對你的攝影創作帶來甚麼影響及靈感?

W:我由小時候已經很喜愛看電視,那時候如果家境比較貧窮的話大多居住於公屋,就好像《大時代》劉青雲、藍潔瑛在劇中住在恆安邨,我小時候覺得恆安邨的Y型設計很美麗,而劇中的單位廠景亦是跟足Y型屋邨而建,所以電視劇某程度上都包含很多公共屋邨元素。又如近來電視重播的《義不容情》,劇中黃日華一家清貧時居住於牛頭角下村,所以電視劇其實標籤著不同年代的公屋的不同級數。看電視讓我認識社會更多,亦促使我長大後會加倍留意公屋文化,所以我很鼓勵小朋友多看電視去了解社會!(笑)

©William Leung -「同一事物我喜歡用放大鏡去觀看,希望從一個大範圍內去尋找微小的東西。我並非視自己為一名攝影師,而只是一個單純的公共屋邨迷,相機只是我記錄屋邨面貌的工具。」

©William Leung -「同一事物我喜歡用放大鏡去觀看,希望從一個大範圍內去尋找微小的東西。我並非視自己為一名攝影師,而只是一個單純的公共屋邨迷,相機只是我記錄屋邨面貌的工具。」

W:拍攝本意是以記錄為主,對你來說,攝影何時開始牽涉到藝術成份?

J:我一開始的時候是拍攝建築居多,以記錄性質出發,但經過不斷成長,由純粹喜歡攝影不斷拍攝,到開始探索有甚麼藝術層面,其實都基於不同原因;例如看到不同朋友喜歡概念攝影或者以菲林重曝,令我了解到原來攝影不一定是「實」,而是可以包含很多變化;後來我再探索到原來攝影,可以表達到當刻場景以及我當時的情緒,捕捉了一種感覺,我發現到我眼中的藝術是以感覺為主;另一方面,因為我對設計亦感有興趣,我便開始思索將相片加插字形設計,形成另一種表達自己的方式。

©Jeremy Cheung - 笑言自己有點精神分裂的Jeremy,由一開初只為記錄香港,到後來多加思索,追求畫面同時更追求人民元素,了解到與其怕悶,倒不如不作停留繼續探索。

©Jeremy Cheung - 笑言自己有點精神分裂的Jeremy,由一開初只為記錄香港,到後來多加思索,追求畫面同時更追求人民元素,了解到與其怕悶,倒不如不作停留繼續探索。

從訪問開始,很容易發現這兩位創作人都有一套自我反思的哲學,無論遇上甚麼困難,甚至批評,他們會樂於尋找另一個角度去重新思考,推進自己繼續一步步往前。有如詳細訪問中提及香港已「拍無可拍」、創作路上亦出現過樽頸位,但從Jeremy及William的分享中,你會感覺到彷如身邊有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身旁以行動默默打氣。當下一次感到氣餒時,緊記香港還有不少創作人一直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同為荒土帶來一點清泉甘露,願你我共勉之。


profile pic.jpg

JEREMY CHEUNG

張俊謙 - Jeremy Cheung,香港自由攝影師,作品主題大多環繞城市、街拍和建築,亦為不同品牌和機構擔任商業及活動攝影工作。他喜愛捕捉自然流露的日常瞬間,運用對比、幾何及文字符號等元素,刻畫出在大環境下五味雜陳的生活和小故事。Jeremy 的相片《井底之光》在2017年度《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中獲得手機組第三名;2018年舉辦了兩次個人攝影展《峽城浮生──都市峽谷下的香港日常》及《路邊的哲學家》(夥拍「香港國際攝影節2018」)。

Website: www.rambler15.com
Facebook:Jeremy C. Photography
Instagram : @rambler15

WILLIAML-3.jpg

WILLIAM LEUNG

梁瑋鑫 - William Leung,在80年代的沙田新市鎮渡過童年,從此愛上了公共屋邨的建築秩序。在90年代的中學生涯開始探索陌生的屋邨,成為了游走於二百多條新舊屋邨之間的忠實公屋迷。在00年代乘著數碼攝影潮流,建立了「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網誌平台。年年月月,從一格階磚到一幅牆壁,從「小」人物到「大」屋邨, 以影像紀錄尋常屋邨中獨有的人文風景點滴。

Facebook: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 Hong Kong Estate Gallery
Instagram : @william_leung_hk


圖片經授權使用
Image used with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