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L X Jeremy.C 公屋邨遇上哲學家
如果驟眼一看,總覺得他倆的作品有同工異曲之妙,相片中同樣洋溢出對香港的濃濃愛意,看似率性的街頭隨拍,卻同時刻畫出日常的故事情節於內;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各自因為這份情感驅使,而執起相機用鏡頭對準這片土地,用各自的眼睛把幀幀日常風景捕捉,編寫出一封給香港的影像情書。他們是香港公共屋邨圖片集主理人William Leung及香港攝影師Jeremy Cheung; 他們是兩位熱愛著香港的攝影師。
初心如一的匠人
對談式訪問開始之初,Jeremy形容William為公屋匠人,此說法實在不為過。如果有留意他們倆的作品,驟眼間看似很相近,但細看之下,會發現Jeremy是一位比較好奇心重的年輕人,而William則是一位沈迷於公屋的專情者。「我到現在走入屋邨拍攝,仍然有心跳的感覺,也許這就是別人所說的初心如一吧!」William笑說道。
「同一事物我喜歡用放大鏡去觀看,希望從一個大範圍內去尋找微小的東西。我並非視自己為一名攝影師,而只是一個單純的公共屋邨迷,相機只是我記錄屋邨面貌的工具。」由九十年代開始,William留意到屋邨開始掀起清拆潮,因而促使他手執相機穿梭其中,但他紀錄的不是一剎那的風景,而是隨時日變遷的故事:「原來同一個畫面,十年、二十年之間,你會看到不同的故事,比如縮小範圍舉例說,同一公屋單位的一扇窗,十年後多了一台冷氣機,這正正反映屋主比以前富裕,反映出社會的轉變。」尋找細微不起眼的東西,再以影像編成故事,正是William一直打從心底所追求的心動。
「其實我拍攝的不是『作品』,而是記錄一個時間……我想記錄一些細微轉變。」William以屋邨油漆為例,就算同一角度同一位置,十年前後的用色亦有所改變,喜歡屋邨的他不單是喜愛,而會更進一步了解公共屋邨的運作。在他眼中屋邨是一個生命的存在:「對我來說公屋非一件死物,而是會隨時間改變的生命。就如瀝源邨的外牆由以前的一尾黃色魚兒,變成現時的一尾紫色大魚,我追尋的就是喜歡公屋的人都樂見之事。」William透過他鏡頭捕捉的時間轉變,再化成人民風景,當中的歷史和光陰編織成他跑進屋邨的衝動,這份歷久不衰的初心成為他創作路上的食糧。
同中求異的野心
Jeremy的作品很多都圍繞香港出發,但可以感覺到他不如William的「專一」,而比較「心野」,總予人一種不停探索的感覺。「有朋友曾說拍攝香港很無聊, 所有『打卡位』都被消費了,去年底的我亦進入了這個樽頸位……但幸好遇上自己的Turn of the Year,自我反思其實香港這個大城市,總有一些鄉村小徑是未被發掘的。」對他來說,同樣地拍攝香港,天氣、四季、人和,都是環境轉變的因素。「就算同一天拍攝同一座建築物,但加插了不同人的互動,假設這一剎有兩位女生經過,你明天不可能遇上一模一樣的畫面。這想法突破了我的樽頸位。」Jeremy道。
原來一開始接觸攝影的Jeremy,跟William一樣都是拍攝公共屋邨,受當時香港掀起的保育潮驅使,他到牛頭角下邨、皇后碼頭等地點開始以攝影記錄。但Jeremy坦言公屋只是他拍攝題材的一部分:「除了公屋,其實一些舊建築如唐樓,或者如油尖旺區、北角、西環這類擁有舊式街道的地區,都吸引到我眼球。又如近年很多被清拆的霓虹招牌也是我想記錄的畫面,加上我追求背景加上人物互動,所以我會形容自己拍攝的是『大城小事』。」笑言自己有點精神分裂的Jeremy,由一開初只為記錄香港,到後來多加思索,追求畫面同時更追求人民元素,了解到與其怕悶,倒不如不作停留繼續探索,同一場景尋找更多的故事主線,時移勢易的環境一直充滿靈感,只在乎有否踏出那一步。
靈感不平則鳴
兩位的作品都曾得到國際獎項備受肯定,但當談及到靈感和樽頸位時,他們卻如過來人一樣有感而發。William坦言曾經被人形容他的照片很普通,他自己亦於2008年時曾經止下攝影的腳步:「那時候的我想:『到底拍了又如何呢?』突然覺得一直支撐自己的支點失去了。」感覺自己照片重重覆覆,William形容好像去旅行漫無目的地拍攝,變成了沒有計劃的純粹方程式。「因此我開始把事物拆細,嘗試從另一角度出發,將公屋轉為配角,當中的人或者樹成為主角,這樣的想法轉換為我帶來更多靈感。」William道。
而Jeremy突破樽頸位的方法,則以系列式探索去拓闊攝影眼,以實驗形式從同一內容的不同特質入手,不停嘗試不同方向直至找到自己喜歡的套路。「有時候創作者很容易有視覺疲勞,我會強迫自己多點外出,多點觀察,以不同方向思考尋找新鮮感,以自己想法化作行動去包裝香港,讓人知道香港其實有很多可能性。」正如Jeremy分享他很喜歡菲林重曝,令一場簡單的拍攝更有趣:「我會以自己風格去作重曝,以不經修飾的一刻或人民活動 ,配合就地取材的原材料如文字、紙皮石、建築物剪影或植物去發掘更多可能性的畫面。」
從RAW到雕琢
對於兩位如此堅持初心的創作者來說,到底「RAW」一詞在他們眼中又代表甚麼?Jeremy說:「RAW是未經修飾的,是由感覺主導,正如一剎那的捕捉對我而言是RAW的存在,但當我加插其他元素如人物或環境特質,將其二合為一時,就把RAW昇華了。」William分享:「我認為RAW是未經處理,好像晾衣服,是一種很直接反映現實的影像,可以是一種RAW;但當你加以灌輸手法去表達,令觀念性多了,可能性高了,就會成為獨有的創作。」
去年底透過香港攝影節策劃,於香港誠品攜手合作展出的Jeremy與William,分別以《路邊的哲學家》及《空中的日常》為題,前者Jeremy捕捉香港街頭日常,再配以相中人身穿同品牌的警世口號T恤,建構出獨特的城市風景。後者William以90度視角眺望屋邨晾曬文化,從風中擺柳的衣物被單賦予公共屋邨生命力。兩位身體力行,從系列完美反映出他們訪談中帶出的哲理。如何將原材料雕琢成器,或許比起單純的抓拍,來得更豐富細膩……願他倆緊握自己的初衷及哲學,繼續為香港留下時代的剪影。
是次Project RAW跟William及Jeremy的訪問還設有第二部分:William.L X Jeremy.C 公屋、哲學、對談篇,想知道他們互相訪問對方甚麼,想了解他們更多,請不要錯過第二部分的對談篇訪問!
圖片經授權使用
Image used with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