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泰 從未謝幕的旅程

BC_00325.JPG

泰叔:「我仍然在進行自己喜歡的創作,這算是已退休嗎?」

五月底開幕的大館旋即成為全民打卡熱點,保留了英殖色彩建築風格的同時,一磚一瓦配上現代設計的外觀,那種新舊交錯感,成了一眾留倩影的背景。這座本為前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古蹟,在活化計劃的盡力保留下,或多或少總跟原貌有一點落差;歷史已成過去,想一睹舊時風光,惟有打開香港攝影家梁家泰(泰叔)的新攝影集《中區警署建築群・謝幕》,從中窺探一二。乍看之下,以為泰叔是因應大館開幕而推出新書,他輕笑而道:「不,只是緣份剛好。」

《中區警署建築群・謝幕》 ©Leong Ka Tai

《中區警署建築群・謝幕》 ©Leong Ka Tai

十二年後的開幕

BC_00311.JPG

《謝幕》的出現,一切源於泰叔對成長環境的留戀。他曾居住於雲咸街附近,十多年間從家中窗戶閱過監獄中的二三事,獄卒工作、監犯曬日光浴等畫面都存活於他的腦海裡。因這份回憶促使,泰叔於2006年主動向古物古蹟辦事處申請,為建築群進行五星期的拍攝記錄。事隔十二年才展示作品,全因建築群內的「人氣」把泰叔的腳步止下:「我想為它做多一點,想形容那曾經有人生活過的年代。」於是泰叔找來朋友幫忙介紹,跟不同單位進行對談,其中更找來了一位前監犯進行訪問;泰叔拿著作品,逐張逐張展示,希望喚醒對方記憶,從中了解中區建築群更多。

《中區警署建築群・謝幕》 ©Leong Ka Tai

《中區警署建築群・謝幕》 ©Leong Ka Tai

《中區警署建築群・謝幕》 ©Leong Ka Tai

《中區警署建築群・謝幕》 ©Leong Ka Tai

三年間泰叔訪問了不下二十名對象,收集了大量故事,但又因緣際會參與了香港國際攝影節的工作,其後更跟太太踏上坐大型貨櫃船遊歷南美的征途,令《謝幕》再度欲言又止數年。「實在拖太久了!」泰叔笑道,但真正令計劃延誤的原因,竟是故事間的互相矛盾:「被訪者對建築群的說法都不一,各持己見,出現了不同版本的故事。」泰叔陷入苦無頭緒的迷惘長達數年,直至意識到,誰對誰錯其實並無抵觸,各人只是曾於不同年代生活在同一空間;《謝幕》並非為歷史存在,但為回憶而生,泰叔希望以這段非正史記載,作為讀者感受那曾經的引子。

 

 


《回望神州》 ©Leong Ka Tai

《回望神州》 ©Leong Ka Tai

為慾望捨離

從事了攝影工作超過四十年的泰叔,於七十年代旅居巴黎學習攝影,回港後建立攝影室,任職商業攝影。重看泰叔的商業作品如KCRC及九巴的年報拍攝,不禁驚嘆那紀實捕捉手法與廣告之間的融會貫通。但當談及商業作品時,卻見泰叔並沒太大眷戀:「始終不是自己一手一腳創作,不夠『過癮』。」看著常以花紋襯衫出現的泰叔,不難想像他是個追求創作衝擊的人,簡單兩個字「怕悶」,已能解釋到他斷捨離商業工作的原因。

《回望神州》 ©Leong Ka Tai

《回望神州》 ©Leong Ka Tai

渴求個人創作的慾望,成為了泰叔展開人生旅程最大契機,於1982年關閉攝影室後的他,毅然決定以鏡頭探索初開放的中國, 源著黃河流域走到西藏,拍攝了《回望神州》系列。從放棄穩定工作繼而「裸辭」的決定實屬不易,泰叔亦笑言:「幾年沒有收入的!」到底何來勇氣作這冒險的抉擇?原來泰叔早就心裡有數:「其實視乎你追求甚麼,如果你想要靚車靚屋、魚翅海鮮,整件事情便不一樣。」泰叔繼續說道:「能夠有錢買菲林,我就滿足了。」

《回望神州》 ©Leong Ka Tai

《回望神州》 ©Leong Ka Tai


《浮瓶.浪跡》 ©Leong Ka Tai

《浮瓶.浪跡》 ©Leong Ka Tai

單程人生機票

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泰叔的神州探索不枉此行,自此多了雜誌攝影師的頭銜,作品登上國際舞台,兩岸三地、歐美澳紐亦見其跡。問及其轉捩點,泰叔分享:「1984年時,收到一名澳洲出版社的圖片編輯來信,找我拍攝慶祝星加坡建國20週年的報導。」於網絡世界並未發達的八十年代,難以理解到為何遠在澳洲的編輯能徑直找上泰叔,「當時出版社想找一位香港攝影師參與,於是去信讓十位香港傳媒人推介十個名字,而每封信都出現了我的名字。」也許,在那資訊還未爆炸的年代,口碑比看到作品本身更彌足珍貴。其後轉折到星加坡亦有出版社邀請泰叔拍攝北京,並出版了他生平第一本攝影集。一傳十、十傳百的吸引力法則,造就了泰叔的國際口碑,合作單位知名如《國家地理雜誌》、《LIFE》、《紐約時報》等等。

《浮瓶.浪跡》 ©Leong Ka Tai

《浮瓶.浪跡》 ©Leong Ka Tai

工作與個人創作並重的泰叔,退休後理應可以全情投入創作計劃,但當問及退休前後的分別時,泰叔卻有另一套見解:「退休?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已退休。」他續說:「我現在故之然沒有接賺錢的工作,但我仍然在進行自己喜歡的創作,這算是已退休嗎?」很多報導都形容泰叔是老當益壯的老頑童,但看著他提出反問的畫面,也許形容他是退而不休、永不止步的藝術家,還來得比較貼切。談創作的泰叔,神情認真卻不嚴肅,就像他2016年舉辦的展覽,最初的版本是攝影師劉清平及又一山人為他作一個七十歲回顧展,但泰叔卻認為:「個人回顧展太嚴肅了,倒不如大家一起玩一下,舉行一個大派對!」結果成就出以《七十.四十》為題,回望泰叔入行四十年的攝影生涯,集多位藝術圈好友參與的回應展。

《浮瓶.浪跡》 ©Leong Ka Tai

《浮瓶.浪跡》 ©Leong Ka Tai

待續的一生計劃

看過泰叔不同時期的作品系列和展覽,留意到唯獨《浮瓶.浪跡》系列特別被媒體提及太太(泰嫂)的參與,好奇一問泰叔的創作路上,泰嫂擔任甚麼角色:「其實我太太對攝影沒有太大興趣,但她會去感受、去看。」《浮瓶.浪跡》計劃是泰叔跟泰嫂於2013年花35天坐大型貨櫃船,由哥倫比亞到古巴,為每天往海面投下一枚「瓶中信」的行為作記錄,待瓶子遊歷世界後偶遇有心人拾獲,再聯繫泰叔。到底當中有甚麼契機啟發這次南美創作之旅?「嗯……應該是發夢吧!」泰叔笑道,「很多時的想法都是睡覺發夢,朦朧之間醒來後就出現;『呀!掉瓶子吧!』,大概是這樣一剎那出現的念頭。」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四位有緣人拾起瓶子並聯繫上泰叔,第四個被拾獲的瓶子是泰叔去年由新加坡坐船到英國時投下,「第四位身在北非,我下一步打算到訪他;基本上《浮瓶.浪跡》仍在進行中,有朋友笑言它已是我的一生計劃。」

《浮瓶.浪跡》 ©Leong Ka Tai

《浮瓶.浪跡》 ©Leong Ka Tai

走遍大江南北的泰叔,對於未來的畫面,也許是到南極或伊朗走走,為的是遊歷而並非攝影:「我比較喜歡拍人像,其實我是一個比較城市的人。」但對於攝影的未來,他仍然想拍一些「無事發生」的場景,更坦言他仍然在探索階段:「我現在還一直在試,或許我一世仔都在拍『無事發生』吧……」懂得享受、樂於漫活,同時擁有那對世界的好奇及創作的慾望;泰叔的心境,依然風華正茂。

BC_00318.JPG

梁家泰

香港著名攝影家,自七十年代開始從事攝影,至今已超過四十年,作品曾刊登國際知名雜誌及在世界各地展出,期間獲獎無數。亦為香港攝影師公會、香港攝影文化協會創會會,參與舉辦2010年及2012年香港國際攝影節。

網頁:http://www.camera22.com/


圖片經授權使用
Image used with permission

訪問圖片 Interveiw Photo Credit:Billy C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