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藩:「感覺、感覺、感覺!」
一名姿態曼妙,身穿旗袍的女性,含蓄地站在光與影之間,黃昏揮灑在大廈的影子,俐落地劃分照片成陰與陽兩邊,輸出完美構圖平衡。這幀廣為人所熟悉的黑白照片,乃為被譽為東方布列松的攝影大師--何藩(Fan Ho)其中一幀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自1956年開始活躍於攝影圈的何藩,終其一生贏得超過280項獎項。常以極大的耐心等待「最佳的時機」的他,手持鏡頭,冷著一雙眼眸,猶如老鷹等待獵物一樣,等待人物形象、幾何結構和精心細選的背景的不期而遇。 在精準的計算下,何藩的作品洋溢著人文氣息,他鏡頭下的主體, 有苦力、商販、在街上嬉戲的小孩、挑著水桶的平民,他的作品的美學觀點,捕捉了那個年代香港人的魂。
創作者的思路,沿其自身的經歷而各有其困境與迷思,但無不充滿自身的故事色彩。何藩盡其畢生,凝神靜氣,於鏡頭背後勾畫出精彩絕倫的創作故事。早於1954年,何藩以畫意派為啟蒙老師,後以年計一路走過寫實派及新潮派的實驗之旅,從而糅合百家之大成探尋出美學、現實、新穎三者之間的共鳴,創出他極具標誌性的剪裁風格,集成其獨有的一門新影藝。
何藩最新展覽及同名攝影集《感情‧感悟‧感覺》由他親⾃取名,書中的第一篇文章:《我的嘗試》,於字裡行間完整記錄上述的探索足 跡,以文字及多幀獲獎無數的作品,剖析出他對於美學、詩學、哲學之間協調的定義。《感情‧感悟‧感覺》將 於 Blue Lotus Gallery 以展覽形式呈獻給廣大的攝影愛好者,我們誠邀大家到場一睹何藩生平的影藝結晶,一 同跟隨他的步伐去不斷的追尋、不斷的嘗試。
《感情‧感悟‧感覺》一書正式定名前,原來曾經有另外一個想法:「如果書名是《感覺·感覺·感覺》?」何藩生前提出過這個建議。由這份手稿可見何藩表明作為一名藝術家,感覺是最為重要:「作品要有感覺,要能跟著自己的感覺走!」
如同何藩家人所述:「何藩是永遠在我們內心深處,透過他遺下來的作品,會感覺和他的距離拉得更近。每一次我們注視他那令人難以忘懷的作品,總有不同的體驗,無論是他鏡頭下那逝去的時代、 還是恆久不變的人情味。」
關於何藩 (1931-2016):
何藩 1931 年出⽣於中國上海。⾃14 歲⽣日時獲⽗親所贈 Kodak Brownie 相機開始,便與攝影結下不解之緣,更在第⼀年便獲得首個獎項。其後他於 18 歲獲贈 Rolleiflex 雙鏡頭相機及跟隨家人移居香港,繼續追尋攝影夢。被譽為「東方布列松」的何藩 ,年輕時其作品已獲得廣泛關注, 通過參加⽐賽贏得近 300 個地區和國際性⼤獎,更於1958-1965年榮獲「世界十傑」攝影師(美國攝影學會統計)。何藩的才華對電影業亦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曾參演多部電影,之後轉作導演直⾄ 65 歲退休。
過往曾到多國⼤學教授攝影及電影製作。其作品獲眾多私人和公共機構收藏,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港 M+ 博物館、⾹港文化博物館、法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 de France)、舊⾦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美國聖巴拉藝術博物館(Santa Barbara Museum of Art)、美國克利夫蘭藝 術博物館(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