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ter Koditek 《香港摩登: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建築》
城池流轉,兩城相望。一座城市的建築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城對文化的包容度,及在其在孕育與傅𠄘文化的位置。香港的建築風格,在開埠以來幾經轉變,開埠之後,早期香港建築風格主要是西式建築,受英國殖民時期的影響,建築物高大堅固,外觀優雅,英國人帶來了維多利亞時期及愛德華時代的建築風格,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採用新古典主義設計的終審法院大樓;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香港的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也發生了變化。城中出現了許多高層建築,如銀行大廈、辦公大樓和酒店,這些建築物具有現代化的外觀。在50年代之先,高樓大廈的興建,都是為了純商業用途,時至1953年石硤尾大火,多層樓宇才成為居住樓宇的標準,香港的建築風格亦正式踏入現代建築時期。
記錄香港獨特的建築景觀
城市規劃師、作家及攝影師 Walter Koditek ,在2014 年移居香港後,便以這座城市作為顧問工作的基地,多年來以相機記錄香港獨特的建築景觀。 Koditek的著作《香港摩登: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建築》,全方位結合攝影、詳細背景資料和學術論文,概述了香港於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轉型時期的建築,同名展覽將於本週四起在上環Blue Lotus Gallery展出。
Koditek的作品,透過工整的構圖,倒岀我城飽經歷史洗禮的建築的輪廓。因應經濟發展及房屋短缺現象,在戰後的數十年間,許多從中國大陸移民或於海外學有所成的香港建築師,他們領會到如何以現代原則去處理大規模建設及預算有限的問題。儘管經濟效益往往高於設計考量,但建築師們仍然以設計植根於他們所處的時期,以一種獨特且務實的方式反映出當下的氣候、社會價值觀、材料、技術和用途。
建築之間的潛在關係
當 Koditek 為這個項目記錄和捕捉各座建築物時,同時亦在邀請觀者細看現代建築運動的影響下所帶來的不同設計,以及當中為對應本地需求和條件下所呈現的細節。每座建築外牆均採用一致性的框架和組合,視覺上往往將觀者的注意力吸引,導致容易忽略了建築物的細微之處;不同建築外牆的設計及排列,不論是著名的地標或是主導香港城市景觀的常見建築,都反映出建築形式之間的潛在關係。
《香港摩登: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建築》一書記錄了超過 300 多座的建築及建築群,目的在於作為加深讀者對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了解及參考,並協力帶出關於建築價值、歷史和文化價值的討論。
透過本展覽及同名著作,Koditek 以思辯的目光紀錄我城現代主義建築遺產,亦冀能喚醒觀者對於瀕臨消失或面臨重建的建築群應有的關注。在城內穿梭徘徊之際,亮起一雙眼目,察看其跌盪與變遷。
攝影師資料
圖片經授權使用
Image used with permission